全国河大版(三起)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3单元第13课《从素材到影片——剪接视频》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全国河大版(三起)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3单元第13课《从素材到影片——剪接视频》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从素材到影片——剪接视频
2.教学年级和班级:小学五年级二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视频剪辑实践,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个性化视频作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视频剪辑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打开、关闭软件,以及使用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此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基础的图形编辑和简单音频处理知识,为学习视频剪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五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信息技术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操作复杂、素材选择困难、剪辑技巧掌握不熟练等问题。对于一些操作步骤的理解和记忆也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创作个性化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创意灵感不足、时间管理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视频剪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对剪辑有初步的认识。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视频剪辑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优秀视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掌握视频剪辑技巧。
4.运用互动式教学,如问答、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精彩的电影片段,提问学生“这个电影中的哪些镜头是通过剪辑制作的?剪辑在电影制作中有什么作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简单图形编辑知识,强调这些知识在视频剪辑中的基础作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视频剪辑的基本概念、工具和软件操作。讲解如何导入视频素材、剪辑视频片段、添加过渡效果以及调整视频播放速度等。
-举例说明:展示几个简单的视频剪辑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剪辑前后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剪辑技巧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剪辑中的常见问题,如素材选择、剪辑节奏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3.实践操作(约40分钟)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台装有视频剪辑软件的电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小视频的剪辑任务。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剪辑技巧的建议。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完成视频剪辑后,进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和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独立完成一个视频剪辑练习,锻炼自己的剪辑技巧。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解决学生在剪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5.总结反思(约10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视频剪辑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视频剪辑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剪辑能力。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网络或家中收集素材,制作一个短小的个人视频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知识点梳理
1.视频剪辑的基本概念
-视频剪辑:指对视频素材进行选择、编辑、拼接等操作,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视频作品。
-视频素材:指用于视频剪辑的原始视频片段,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
2.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
-导入视频素材:了解如何将视频文件导入到剪辑软件中。
-视频片段的剪辑:掌握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基本剪辑操作。
-视频片段的拼接:学习如何将多个视频片段按顺序拼接在一起。
-视频效果的添加:了解如何添加过渡效果、滤镜效果等,增强视频的视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