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展开,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胜利过程、胜利的影响等。具体内容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努力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的政策、国际形势等。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分析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和胜利的关键节点。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2.教学难点
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即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民族凝聚力。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判断能力。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入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4.利用地图和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抗日战争的地理分布和战略格局。
5.结合历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如此重要?”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关键事件。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的侵略政策、国民政府的抵抗措施等。
-分析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讲解这些战役的战略意义和胜利条件。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如苏联的物资支持、美国的空中补给等。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民族凝聚力、国际支持等。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模拟抗日战争中的关键对话和决策过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地图,展示重要战役和地理位置。
-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重点和难点内容。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面。
-家校互动: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增强家庭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抗日战争小论文、制作抗日战争主题的手抄报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反思: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抗日战争纪实》: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包括各个重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适合学生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