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教材章节:第一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内容:学习人体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理解感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理解人体感知机制,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体适应性的认识,培养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学习之前,已经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如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然而,对于人体感知机制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仅有初步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通常对生物学充满好奇心,对人体的奥秘尤其感兴趣。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偏好合作学习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不够深入;二是感知过程涉及生理学知识,学生可能感到抽象难懂;三是实验操作可能存在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影响学生的实验信心。因此,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模型、感觉器官模型)。
2.课程平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配套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生物学科相关的在线教育平台、科普视频、图片资料库。
4.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软件、实验指导手册、教学PPT、教学案例。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问学生“你们是如何知道外面天气变化的?”引发学生对人体感知的思考。
2.展示一张人体感觉器官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器官分别负责感知什么?”激发学生对人体感知机制的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通过PPT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图片,并举例说明它们如何感知外界环境。
2.分析感知过程,讲解信号传递、神经中枢处理和反应输出等环节。
3.结合实际案例,如音乐治疗、视觉训练等,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分组进行“感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同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如分组进行嗅觉测试、味觉测试等。
2.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如神经传导、大脑处理等。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感知能力的外部因素,如光线强度、声音频率等。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各有何特点?
举例回答:视觉具有立体感、色彩感;听觉具有音调、音量、音色等特性;嗅觉具有气味识别功能;味觉具有酸甜苦咸等味觉体验;触觉具有温度、压力、质地等感知。
2.学生分组讨论: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举例回答:眼镜矫正视力;助听器帮助听力障碍者;香水吸引顾客;调味品丰富食物口味;手套保护手部免受寒冷。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举例回答:合理饮食,补充维生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眼部和听力检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体感知机制的重要性。
2.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知过程的生理机制等。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体感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六、知识点梳理
1.感觉器官的基本概念:
-感觉器官:人体用于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大脑处理后产生的对事物的认识。
2.视觉:
-光学原理: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
-视网膜:感受光线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眼球运动:眼球运动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眼球对不同亮度的适应能力。
3.听觉:
-声波传导: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耳蜗,引起耳蜗内液体的波动。
-耳蜗:感受声波振动,产生神经冲动。
-听觉适应:对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