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精选3篇.pdf
文件大小:132.6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4-28
总字数:约6.12千字
文档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想要知道具体情况,需要进行调查。下面是

本人整理的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20xx—1—13至20xx—1—20

调查对象:

xxx社区空巢老人

调查原因:

了解空巢老人形成原因及现状

调查人员:

xxx、xxx

前言:

空巢老人这个家庭问题的广泛社会化就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再者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数量快速增长,那么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

的重视。

空巢老人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聚彻底改变了我国社会面貌

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面对社会中各种竞争的压力

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职的青年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工作和积极的不断“充电”,

这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经营自己的家庭,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问题的产生。

空巢老人现状:

社区“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

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镇油坊

梁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

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

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

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社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社区居家

养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沟通的对象就是社区干部。为此,社区里要求社区干部或老

人的亲属与社区签订联系责任书,联系者承诺经常到被联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访了解,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

,老年人经济自主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在我们社区,每年有5%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25%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

间,65%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2000

元之间,有5%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

当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有65%的受访者表示是依靠老伴照料,有30%的子女会轮流回家

照料,有5%的子女不回家,采取请人照顾的方法。在调查中发现,有能力照料生病的老

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的方式。

有45%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认为孙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40%的老

人选择与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闲放松,10%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精神慰藉。

对于现状的建议:

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上优惠老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年满60岁以后每月至

少55元的养老金给空巢老人带来的不止是物质收入,更是一份心理保障。建议探索其他针

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提升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晚年生活。

建立完备的老人健康档案和医疗救助制度。山区“空巢老人”看病较为困难,建议为“空巢

老人”重点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进行村级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共享,

通过上级医疗机构对村级卫生室的指导,针对老人的身体特质尽量以村级照料为主,减少

老人患大病的概率,同时避免因老人觉得看病不方便而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发生。

探索社区照料模式。倡导以家庭照料为主、政府照料为辅、社会照料为有益补充的照料模

式。生病之后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一大难题,鉴于山区农村山大人稀的现

实状况,建议以社区为单位,组建照料老人的小组。在社区内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长年

在家的中青年人员组建一支互助组,在平时帮助组内的老人进行买东西、跑腿办事、心理

慰藉等服务,在老人生病,子女不能及时回家照料的`进行短期护理,对互助组成员则根

据日常服务表现和老人们的满意度由子女和相关部门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在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或社区增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心设置一

些健身器材或是适合老年人观看的音像制品,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在一起交流的场所,排解

一些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而产生的孤寂感。

加强孝老敬亲的传统思想教育

强化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教育。从小孩抓起,把孝敬老人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从法律宣讲抓起,多宣讲一些关于家庭赡养的案例,以法律知识约束人;从表扬先进抓

起,对孝敬老人的模范要加强宣传,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