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课标要求】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必备知识】
一、史观
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李大钊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授课的讲义《史学思想史》中说道“故历史观者,
实为人身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李大钊认为
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在人们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史观具有重
要的作用。
传统的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
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唯物史观等。
近代以来出现的六种史观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特征: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
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全球化、区域化等。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基本特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
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
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
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性认识:
1)人类文明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2)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3)影响文明进程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
益增长的交流。而且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
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5)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态度和基本方法:
立足本土文化,结合本国国情;必须弘扬笨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前代优秀文
明成果;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结合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3.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
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
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
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不等同于
社会进步,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
4.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史
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革命
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基本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
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等
5.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
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等。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
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
下”去认识历史。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等
6.生态史观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
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代:人地关系(天人合一);
近代以来的资源、能源、环境、粮食、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
都是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