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教学目标
1.结合亚洲象溢出自然保护区的案例,能指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依据,类型、级别,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亚洲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综合思维。
2.结合亚洲象国家公园申报背景,探究设立亚洲象国家公园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辩证地看待“人象冲突”,探究如何重视保护与开发协调的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依据、类型、级别进行了解,并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说明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存在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材料: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一路北上直达云南省会昆明周边。在短短的40天就“肇事”412起,破坏农作物达842亩,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头脑风暴:看到这条新闻,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
教师总结:或许你会问,这群肇事的大象想去哪里?它们为何要离开自然保护区?是我们蓄意伤害了它们,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吗?还是大象故意肇事,想要伤害人类呢?人与象之间究竟孰是孰非呢?
探究:人与象孰是孰非
承转: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大象想去哪里?它们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材料:亚洲象喜栖于原始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等宽阔地带活动。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主要食用草、树叶、野芭蕉、粽叶芦,也会吃香蕉和甘蔗等农作物,食量巨大。
拆解子问题1:从自然地理整体性角度,分析亚洲象聚集于原始热带雨林沟谷地带的原因。
师生总结:热带雨林气候,满足亚洲象喜高温湿润的习性;沟谷等开阔地带,为亚洲象提供了生存空间;沟谷地带水源充足,可提供丰富水源;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原始森林,人烟稀少,对亚洲象干扰少。
承转:中国亚洲象栖息地的环境是否符合大象对栖息地的要求呢?展示中国亚洲象的栖息地分布图。
承转:亚洲象栖息地的环境是否符合大象对栖息地的要求呢?
师生总结:符合
教师:既然符合,那为什么大象还要离家出走呢?是因为人类的迫害吗?
承转: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这群野生亚洲象是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的。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呢?
师生总结: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设立依据、授权主体
材料: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亚洲象是其中之一)为主要目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4.25万公顷。
归类:结合教材,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在以下表格中进行归类。
类型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根据保护对象
类别
类型
根据管理级别划分
材料: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拆解子问题2:结合教材100页,找到自然保护区中的各功能区可以开展的活动,并说明自然保护区划分各功能区的意义。
师生总结: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开发活动;缓冲区是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和干扰,区内只能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保护的前提下,外围的实验区内允许开展动植物资源的驯化、繁殖和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科普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等活动结合。
承转:我们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且在保护亚洲象,可亚洲象们为何还要离家出走呢?
材料:下图为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变化图,图中柱状数据为亚洲象分布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国际市场橡胶原料价格上涨,西双版纳开始大面积开垦雨林,种植橡胶。近年来,当地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管理,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88.90%增至2016年的97.02%,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为木本植物。下左图为1970-2022年中国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变化图。
拆解子问题3:描述1975~2014年我国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师生总结: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原因: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改种橡胶、茶树等经济作物,破坏并占用大片栖息地;高速公路、省道、国道等交通线路的建设,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的建设,淹没部分栖息地。
承转:真的是人类活动破坏了亚洲象的栖息地,导致大象背井离乡吗?材料中还有其他原因吗?
拆解子问题4:简析亚洲象溢出自然保护区的原因。
师生总结:自然保护区外栖息地减少;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林下禾本植物减少,食物减少;亚洲象数量不断增多,生存空间不足;保护力度加大,大象对人的畏惧成都明显降低;青睐人类种植的农作物。
承转:据统计,在西双版纳、普洱,约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长年在自然保护区外活动,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常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区域重叠,野生亚洲象频繁进入农田和村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