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公正司法
教学目标
1.法治意识:通过再审和回看呼格案,能正确说出公正司法的内涵、意义和要求,产生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将公正司法理念立于心中。
2.政治认同:通过呼格案的背景剖析,能用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而坚定地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公共参与:通过公正司法之期待的活动,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敢于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以主人翁的姿态监督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正司法的内涵、意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公正司法的理念立于学生心中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情境】呼格冤案始末(全名呼格吉勒图)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厂公厕内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两天后报案人呼格被警方认定为凶手。5月23日,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呼格死刑,13天后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6月10日执行死刑。2005年10月,赵志红落网并交代其为“4·9”女尸案真凶,2006年3月内蒙古政法委复核呼格案,8月确定为冤案。2014年呼和案再度启动复查,11月19日进入再审程序,12月15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就呼格案再审召开新闻发布会。
设计意图:通过呼格冤案的快节奏叙事,展现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快速陨落的悲催历程,令人扼腕叹息或心生困顿之时突然剧情反转,那么再审的结果是什么?案情跌宕起伏,一开场就极限吸引学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做足情绪铺垫。
(二)新课教学
【再审呼格案】
议题一:公正司法有何意
【情境】学生扮演呼格案再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发言要点:
(一)关于案件审理结果原判认定呼格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没有确切的证据予以证实:一是犯罪手段供述和尸检报告不符,二是有罪供述不稳定,且与其它证据存在诸多不吻合之处,三是血型鉴定结论为种类物鉴定,不具有排他性。故本院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经合议庭评议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判决原审被告人呼格无罪。
(二)关于国家赔偿问题呼格再审改判无罪,符合申请国家赔偿的条件。呼格父母提出申请后,将立即启动法定程序并尽快做出赔偿。
(三)关于责任追究问题内蒙古党委对本案高度重视,已责成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
行调查,并及时公布追责情况。
【任务】
再审呼格案,为什么改判呼格无罪?请归纳公正司法的应有之义。
【活动】
1.学生活动:根据新闻发布会和学习单任务一的补充信息,自主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同时对“程序公正”提出疑问。
2.教师活动:引入刑事诉讼流程帮助学生理解“程序公正”;同时结合本案配以精准点拨,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评价】
以教师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对公正司法科学内涵的全面把握,用语言激励的方式进行,同时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加以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呼格案再审新闻发布会和学习单任务一的补充信息,创造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司法案件归纳公正司法的科学内涵,深刻感悟公正司法的重要意义,产生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回看呼格案】
议题二:公正司法应何为
【情境】18岁的呼格吉勒图在被执行死刑18年之后,这起冤案终于得以平反。那么,再审被判无罪的呼格在当时为何会判处死刑?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内幕?播放视频+学习单任务二呼格案的关键疑点:
疑点一:公检法系统为何失去相互制约
制度设计上,公检法本是互相制约的。但在1996年全国“严打”期间,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协调,公检法密切配合,以求快批捕、快起诉、快审判。呼格专案组组长冯志明拉关系让法院审判、检察院检察的司法程序原本半年实际60天就落地了。
疑点二:呼格受审时疑被刑讯逼供
呼格被抓后,公安机关称呼格对案件“供认不讳”,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赫峰披露称,当时的案卷中有明显的诱供和逼供痕迹,不但禁止呼格吃饭喝水,更不许睡觉和上厕所,连续两天不间断的询问让呼格身心崩溃,最后在“受害人没有死,只要认罪就能回家”的诱骗下,迷迷糊糊在认罪书上签了名。
疑点三:凶手精斑样本莫名丢失,重审久拖不决
警方提取了受害者体内凶手所留的精斑,但并未进行DNA鉴定。2005年赵志红供述自己是女尸案真凶后,原本保留在公安局的凶手精斑样本又莫名丢失。2006年呼格案被认定为冤案后,据称司法系统有背后“力量”使得该案重申久拖不决。当年许多警官因为“迅速破获呼和案”获得二等功并都得到了提拔,案件一旦翻转,问责产生的影响将十分巨大,国家赔偿也将由内蒙古自治区法院承担。
【任务】
回看呼格案,其司法程序中存在哪些疑点?又该如何填补这些漏洞?
【活动】
1.学生活动: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