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超重与失重》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中物理□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6节
课标摘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失重和超重产生的条件、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两种现象的实质。
课标分解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讨论分析、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两种现象。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是否处于失重、超重状态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小重锤为什么重量会发生变化
介绍概念,形成认知——介绍超重和失重概念,形成小重锤重量变化的认知
实验探究,揭示原因——用圆盘测力计模拟小重锤重量变化的原因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人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及站起动作,示数有没有变化
课堂总结,巩固提升——小结超重和失重现象
教材分析再创造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也是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提起和放下重物的情景,感知重物重量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学习视重与实重的概念。进而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光梯,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产生失重、超重现象的条件,归纳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来解释为什么提起和放下重物,重量会放生变化。物理是实验的科学,为了更有说服力,用圆盘测力计替代,提起和放下重物,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来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再引入人站在体重计上的情景,让学生思考人站在体重计上面做何种运动,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让物理回归生活,感受物理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力和物体间运动的联系,但对部分学生而言。误认为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是物体的质量减小、处于超重状态是物体的质量增大,容易把物体的视重、实重两者混淆,分析不出两者的区别。同时不会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失重、超重状态。也不理解产生失重、超重的原因、实质。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分析失重、超重现象产生原因、实质。
科学思维:能够从生活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失重、超重现象,通过两者现象的观察。向学生渗透物理源于生活的核心素养,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探究: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及方法。通过探究过程重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失重、超重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建立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探寻它的本质并能描述生活中的有关超重与失重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失重现象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寻超重、失重本质并能详细描述生活中超重及失重现象
教学方法、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小重锤、弹簧测力计、钩码、圆盘测力计、体重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制造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1.将预先准备好的小重锤放在手心,待重锤静止时,感受它的重量。
2.加速向上提起小重锤直至停止,感受下它的重量变化。
3.加速向下放空小重锤直至停止,感受它的重量变化。
提问1:小重锤的重量,大家有些感知没?
提问2:提起过程中,在你们的感知中,小重锤重量是怎么变化的?
提问3:放空过程中,在你们的感知中,小重锤的重量是怎么变化的?
引导学生过渡到实重、视重概念
1.感知清楚并回答
2.小重锤在提起过程中,小重锤先变重后变轻
3.小重锤在放空过程中,小重锤先变轻后变重
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物理感知。
二、介绍概念,形成认知
教师介绍实重及视重的概念,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解释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视重大小是实重,而在什么情况下,视重大小又不是实重
ppt展示观光电梯的图片(包含加速上升的电梯和加速下降的电梯),将两个电梯及里面的人,形成物理模型图片,并对人和电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超重和失重概念。
回到活动体验——感知小重锤的重量变化,并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小重锤重量变化原因
提问1: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它的示数与实重关系
提问2:弹簧测力计上下加速运动过程中,它的示数与实重关系
提问3:当电梯加速上升过程中,人对电梯的压力与人本身重力的关系,这是什么现象?
提问4:当电梯加速下降过程中,人对电梯的压力与人本身重力的关系,这是什么现象?
提问5:当加速向上提起小重锤直至停止,它为什么会先变重,又变轻?当加速向下放空小重锤直至停止,它为什么先变轻又变重?
引导学生得出超重与失重概念并解释小重锤重量变化的原因,从而开展实验研究
1.思考并回答,实重与视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