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名称
《留与人间一卷诗——寻梦康桥》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本单元所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体裁丰富。其中现代诗歌,学生已在必修上册有基本的了解,但由于非高考常考考点,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一些经典的现代诗没有深入赏析,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诗“暗淡”。
设计思路:
1.现代诗也需聚焦文本。诗歌重朗诵,很多老师将于朗诵中体会诗歌美作为教学重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需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在朗诵中逐渐体会诗歌之美。所以笔者的微课设计就是聚焦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看得懂、读得出、赏得了。
2.诗以言情,情以景现。本诗写景章节2-4节写出了徐志摩对康桥美好记忆的深深眷恋。现有教学更倾向于将这几节置于离别的背景下分析,将这几节的景物特点较笼统的理解为感伤。本课聚焦2-4节文本,解读景物特点;结合康桥经历,解读诗歌情感。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赏析《再别康桥》意象及背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贴合文本解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旧带新:带领学生梳理常见离别诗内容,可归纳为“离情”“离景”。进而引发对本诗的内容及情感的好奇。
二、寻梦
思考:此行目的是为“别康桥”,诗人在文中也说到另一个目的,请找出。
明确:“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本句“撑篙”点明了诗人重温母校地点为康河,“康桥所有的灵性都在康河上”。“漫溯”指逆流而上,“青草更青处”指的是向深处寻,向无人处寻,寻找属于他的“独家记忆。
三、绘梦
1.前置作业
教师搭建赏析支架(见课件),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时候有据可依。该支架聚焦“意象”“颜色”“形态”“梦”“情”,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2.逐节赏析
教师范读后,师生逐节赏析。
第二节主要意象为“金柳”,谐音“留”;抓意象的形态“荡漾”“艳影”得出似乎“柳”并不仅是惜别,更多是柔美婀娜;教师以替换词语“新娘”vs“美人”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得出此节,诗人想表达的不是惜别,而是甜蜜柔美得梦。
第三节主要意象为“青荇”,颜色“油油的”“青”代表生命力;形态“招摇”为贬义词,这将成为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招摇”看似是在故意炫耀,实则是诗人有意为之,结合“甘心做一条水草”可知诗人羡慕青荇可以永久的在康河里自由的摆动,所以这贬义词使意象更娇俏可爱。明确,此节诗人绘制的是一个自由活力的梦。
第四节主要意象为“潭”,颜色是“虹”五彩斑斓的,“揉碎”是天上云霞倒映在水面形成的波光粼粼,斑驳美景。本节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在句式上和前几节相比很特殊,教师在范读时也有意读得紧凑,以引起学生对这以细节的注意,否定加肯定句句式可看出诗人迫切想让读者知道这拜伦潭何止是清泉,于诗人来说,更是如天上彩虹一般的绚丽美好的回忆。
总结,在分析意象后,得知诗人寻的是一个柔美甜蜜、自由生机、绚丽美好的梦,是诗人在康桥的回忆。
四、解梦
思考:弗洛伊德说“梦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的体现”,通过分析梦的内容可以揭示做梦者的潜意识心理机制。梦中都是康桥景,景中都是志摩情。请结合志摩在康桥的经历,解密梦中情。
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可总结为“康桥情结”。细分为“情动”,徐志摩与林徽因;“启智”,徐志摩与狄更斯、罗素、先进欧洲文明等;“多舛”,徐志摩与他的相背离的人生,包括爱情和归国后的失落。“康桥,汝永为我的精神故乡”,在康桥,徐志摩已经建立起他的人生观和价值信仰。胡适在《悼念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看似离别诗,实则有深意。诗人精心绘制的康桥梦就是他价值信仰的具象,柔美甜蜜、自由生机、绚丽美好的梦,其实就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